市政污水处理厂在选择聚合氯化铝(PAC)时,其含量(氧化铝含量)的选择通常会综合考虑水质特性、处理工艺、成本效益等因素。
一、市政污水处理中PAC的常见含量范围为 28%~32%(以氧化铝Al₂O₃含量计),其中选30%含量的较普遍。
具体选择需根据以下因素调整: 低浓度PAC(28%~30%)适用于水质相对稳定、污染物浓度适中的市政污水(如生活污水为主的混合污水),处理成本较低。 中高浓度PAC(30%~32%):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高、水质波动大或对处理效果要求严格的场景(如工业废水混入比例较高的市政污水)。
二、影响PAC含量选择的关键因素主要有
1. 水质悬浮物(SS)与浊度:SS越高(如管网泥沙混入或工业废水冲击),需高含量的PAC以增强絮凝效果。
2.有机物与胶体含量:生活污水中有机物(如蛋白质、油脂)或胶体颗粒较多时,高含量PAC的吸附架桥能力就强。
3. pH值:PAC的适用pH范围为6~9,市政污水若pH偏离此范围,需配合碱剂(如石灰)调节,此时高含量PAC的效果要好一些。
4. 处理工艺与阶段 预处理阶段:初沉池前投加PAC时,若污水SS较高(如雨季合流制污水),常选用30%~32%含量以快速沉淀杂质。 深度处理阶段:二沉池后或滤池前投加PAC用于除磷时,因需与磷酸盐(PO₄³⁻)反应生成磷酸铝沉淀,使用30%以上含量的PAC效率高(1mg/L PAC可去除约0.03~0.05mg/L磷)。 污泥脱水:调理污泥时,低含量PAC(28%~30%)配合阳离子PAM使用,可降低药剂成本。
总结一下,市政污水处理厂通常选择30%氧化铝含量的PAC,因其在处理效果、成本控制和适用性上达到平衡;若水质复杂或排放标准严格,可提高至32%;而水质较优时,28%~30%含量即可满足需求。最终选型需结合水质检测数据、工艺特点及经济性综合确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