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处理中,钾明矾和铵明矾的用量需要根据水质情况、处理目的以及处理工艺等因素来确定,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控制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:
水质分析
首先要对原水进行全面的水质分析,包括悬浮物含量、浊度、pH值、硬度等指标。悬浮物和浊度较高的水需要相对多的明矾来凝聚沉淀杂质。例如,对于浊度在100 - 500NTU的原水,可能需要投加5 - 20mg/L的钾明矾或铵明矾;而对于浊度较低(如小于50NTU)的水,投加量可能在1 - 5mg/L即可。
小型试验
在大规模应用之前,应进行小型烧杯试验。在多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明矾,快速搅拌使药剂充分混合,然后慢速搅拌促进絮凝沉淀,观察沉淀效果、上清液的浊度等指标,确定合适的投加量范围。例如,在一组试验中,分别投加2mg/L、4mg/L、6mg/L、8mg/L的铵明矾,经过搅拌和沉淀后,发现6mg/L时上清液浊度低,沉淀效果好,那么就可以将6mg/L作为初步的合适投加量参考。
处理工艺
不同的水处理工艺对明矾用量也有影响。在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中,明矾投加量相对较大;而在一些先进的处理工艺中,如采用强化混凝、絮凝 - 气浮等组合工艺时,由于工艺的高效性,明矾的用量可能会相对减少。例如,在强化混凝工艺中,通过调整pH值和添加助凝剂等措施,钾明矾的投加量可能比传统工艺降低20% - 30%。
实时监测与调整
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要实时监测处理后水的水质指标,如浊度、余铝含量等,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明矾的投加量。如果发现处理后水的浊度升高,可能需要增加明矾投加量;如果余铝含量超标,则需要适当减少投加量。一般来说,饮用水中余铝含量应控制在0.2mg/L以下。
参考经验数据
对于不同类型的水,有一些经验性的用量范围。例如,对于地表水的处理,钾明矾或铵明矾的用量通常在5 - 20mg/L;对于地下水,由于其浊度和悬浮物含量相对较低,用量一般在1 - 5mg/L;对于工业废水,根据其污染程度不同,投加量可能在10 - 50mg/L或者再大一些。但这些数据仅为参考,实际用量仍需通过试验和实际运行来确定。 在使用钾明矾或铵明矾时,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并控制其用量,以达到合适的水处理效果,同时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