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纯白色聚合氯化铝(PAC)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絮凝剂,偶有见微微变黄的现象,通常与原料纯度、储存条件或化学反应等因素相关。下面就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思路:
一、生产工艺或原料中混入杂质-铁元素
原因: 高纯PAC的原料通常为高纯度氢氧化铝或氧化铝,但如果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(如反应釜、管道)含有铁材质,或原料中混入微量铁杂质(如铝土矿原料纯度不足),铁离子(Fe³⁺)会在酸性反应条件下溶出,导致产品带浅黄色或棕黄色。
解决思路:
1.采用不锈钢或耐腐蚀材质设备,避免铁离子污染。
2. 严格筛选原料,使用**高纯度氢氧化铝(Al(OH)₃纯度≥99%),减少杂质混入。
二、储存或运输过程中污染
(一). 接触金属容器或杂质
原因: 储存容器若为铁制或内壁防腐层破损,长期接触可能导致铁离子缓慢溶入PAC溶液或固体中,尤其在潮湿环境下(PAC吸湿性强),金属离子迁移速度加快,引发变色。
解决思路: 1.使用聚乙烯(PE)或聚丙烯(PP)塑料容器储存,避免金属接触。
2.固体PAC应密封存放于干燥通风处,防止吸潮后与环境中的杂质反应。
(二). 氧化反应或吸湿变质
原因: 1.高纯PAC在空气中长期暴露,可能吸收水分形成潮解物,与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氧化或碳酸化反应,导致结构变化并显色。
2.若产品中残留未反应的铝酸根离子,吸湿后可能进一步聚合,伴随微量有色物质生成。
解决思路: 1. 包装采用防潮密封袋或桶装,开封后尽快使用。
2.储存环境温度控制在25℃以下,避免阳光直射。
三、化学反应或水质影响(使用阶段变色)
1. 水质中金属离子的作用 原因: 若PAC用于处理含铁、锰、铬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,药剂与水中金属离子发生络合或絮凝反应时,可能生成有色络合物(如铁-羟基络合物呈黄色),导致溶液泛黄。
解决思路: 预处理水质,降低重金属含量(如通过硫化物沉淀、离子交换等)。
2. pH值调节不当 原因: PAC在不同pH环境中形态不同,当水质pH偏高(如≥9)时,PAC可能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,并与水中碱性物质反应生成微黄色的铝酸盐,导致溶液透光率下降。
解决思路: 投加PAC前调节水质pH至6.5~8.5的絮凝区间,可以搭配使用pH调节剂(如硫酸、氢氧化钠)改变预处理水的 pH值。
若变黄问题持续存在,建议联系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,或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具体杂质成分,以便精准解决。